:::

  《瑞智家屬訓練班-part2》

分享到Facebook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Line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微博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微信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twitter(另開新視窗)  

《瑞智家屬訓練班》

德曼莎的內心世界

2021年度瑞智家訓班Part2,第二堂是由郭慈安-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的理事長,同時也是中山附醫失智共照中心執行長,帶領我們走進「德曼莎的內心世界」。

「德曼莎」一詞取自失智症英文「Dementia」之音譯,並非一位真實存在的人,而是代表著失智者群體,用意是拿掉既有的負面標籤,讓我們更以看重全人的角度來關心眼前的德曼莎,而非關注在疾病症狀…等等表象上。

(延伸閱讀:為什麼稱作瑞智?)

很多時候我們從旁人的眼光,很難理解失智者的行為,不明白到底怎麼了?郭慈安理事長用影片引導觀眾們,直接以第一人稱視角進入到失智者的一天,看看會發生什麼事?外界在不了解失智者的情況下,會怎麼對待失智者呢?

如果您錯過了當天的課程影片,歡迎您來一同了解,讓我們的社區變得更加友善。

觀看課程icon.png

 

 

郭老師也帶我們認識,有一群不到65歲的年輕型失智者,他們是正值青壯年期,是家中的經濟支柱,同時也有家庭角色任務要維持,他們看起來就跟我們沒什麼兩樣,但是在既有工作已經碰上了困難,能不能繼續勝任在工作岡位,是他們面臨的最大挑戰!

除了德曼莎本人的內心世界,還有一群肩負重擔的照顧者,他們的“心俗向郎災”(心情有誰懂呢?)尤其我們的華人文化,不鼓勵男性表達情感,要忍耐、要堅毅的精神,男性照顧者往往只能把苦往心裏吞,在郭老師帶領的照顧者支持團體中,才得以揭露最真實的內心世界,讓內心的情感湧現、壓抑的情緒得以再次流動,在團體中獲得支持。

我們日常身邊中,還有許許多多的家庭,也正背負著照顧的重擔,郭老師鼓勵照顧者們可以多多利用資源(下文提供連結),像是長照服務、共照中心、日照中心,都是照顧者們的最佳後盾。

(瑞智基金會致力於舉辦「甘泉咖啡坊」-家屬支持團體,提供家屬喘息的空間)

一個失智友善的社區環境,需要你我共同維持,唯有對失智者有更多的了解、感同身受,主動關心身旁的失智家庭,鼓勵照顧者們善用社會資源、傾訴心聲,一同幫助失智症家庭在困難中有盼望。

 

|瑞智家訓班2021_10_30Q&A彙整

Q1.我目前照顧的個案,醫生只診斷她腦部退化,但她種種狀況都跟老師說的一樣,她這樣不是失智症症狀嗎?

首先我會建議從三個方面來說,第一,全國有快100家的醫院都附設有失智共照中心,所謂共照中心,裡面有能夠精準診斷的醫師,第二,能夠診斷失智的有兩種專科,一種是神經內科,一種是身心科(也就是過去的精神科),找對醫師去做診斷很重要。找有失智共照中心的資源網絡,就知道在地有哪幾間醫院有失智共照中心,找這些專門的人來做診斷,可能就會有不同的結果。

第三,很多長者他已經有潛在的憂鬱症,或是很孤獨的感覺,也會產生很多忘記或是有一些混亂,很多醫師也會先把憂鬱症排除。

(小編溫馨提示,長照服務地圖,操作說明請參考文末。)

Q2.94歲母親自費吃愛憶欣已經10多年,但目前已經是中度失智,因為帶她出門不易,常有情緒,所以目前並未帶至神經內科,請問只吃這個藥夠嗎?

1.醫療端應該要半年重新做一次診斷,確認是否有退化或其他腦部的病變,建議先再做一次精準的檢查。

2.非藥物治療,包括平常生活的安排,讓能夠刺激腦部,甚至懷舊的東西,以及生活環境,就算很高齡了,也可以到附近的公園走走,看他的生命史當中,有沒有他喜歡去的地方,家人要有巧思地製造一些好奇,例如說:「媽,你以前喜歡逛百貨公司,我們來百貨公司看看好不好」,或是媽媽有沒有什麼特別喜歡吃的東西,像是季節水果,「我們一起來買你愛吃的水果好嗎?」,有一些誘因讓失智者可以走出去。

在家裡的時候,我們締造環境氛圍,在嘉義基督教醫院,有一個數位日照,裡面有一些遊戲,在家裡就可以跟長者互動的方法。

一方面是藥物的治療、半年的診斷,另一方是非藥物的治療,生活平常的安排、環境的氛圍,因為94歲的長者了,他喜歡聽什麼歌?或是會不會下棋?就算不會下棋,棋子讓他看到就很舒服,等於是他的生命史裡面,他喜歡從事什麼活動、愛什麼東西,摸摸花草我覺得都很不錯,重點不是他做得多好,重點是他有開始摸、聽、聞、有感受,在中度又高齡的長者身上其實是更重要的,我們不用要求做好做到位,而是去注意、感受,感受很重要哦,這樣就夠了。

提醒照顧者,或許你可以陪伴你的長者到失智據點,成功去到據點的案例告訴我們,一開始還是要家人陪伴一起去,就像小孩子去幼兒園,母親也會在外面偷看、陪他一陣子,才不會有分離的恐懼,我們的長者一樣,他也是會有感覺,感覺你要遺棄他了,照顧者的最後一點力氣,去到日照中心也好、去到據點也好,陪著他去到大概一兩個禮拜,之後呢他漸漸在那邊有認識了人、認識環境了,照顧者就可以比較安心地抽離,這個很重要,照顧者不要撐到最後一秒鐘,全部放棄了,其實最後要有一個緩衝,還是留一點點力氣,幫助我們的家人去適應下一個環境,或是平常可以讓你平常可以喘息的地方,機構看了也會很感激,看了這個家屬很用心,一開始還陪伴著這樣子,表示他很想要好好的讓我們接手,所以這個關係大家就可以建立的比較安定,這個轉銜的階段,照顧者先陪伴長者,到新的服務的地方,先適應一下,再慢慢抽手。

(延伸閱讀:「失智者日常照顧與活動安排」)

Q3.巴金森氏症30多年的病患是不是和失智症會有關聯性?

巴金森氏症,因為腦部多巴胺、腦部的元素、病變,在實證科學研究上有被證實比較容易罹患失智症,後續要專門的醫生,能清楚知道失智症又有巴金森氏症的醫師,做藥物的調整。

藥物的調整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,因為腦部藥物的調整,需要一兩個月,慢慢調藥量,像是「愛憶欣」就有好多廠牌,每個人適合的不一樣,會產生的副作用也不同。

(延伸閱讀:重新認識失智症)

Q4.失智者是耳聾和巴金森氏症患者、輕微失智,

一天使用33顆藥,是否應該轉診到中山醫院的失智門診?

從老人醫學、整合醫療來看,初步來講這樣的藥量,聽起來有點多,建議可到原來醫院的老人門診、老人專科,稍微做藥物的調整。

我常聽病人說吃了有副作用,晚上睡不著,醫生就可能加安眠藥,安眠藥吃了會軟趴趴的、跌倒,白天又讓他吃了肌肉強化的東西,因為巴金森氏症容易會有便秘,會開軟便劑,前年有一個病人的軟便劑,藥量七年都沒有調整,來到我們的據點,每天都在拉肚子,家屬就懷疑說是不是在這裡吃不好,家屬找我,我看到長者有巴金森氏症的病史,常常一有些病症醫生就會開那些藥,結果叫家屬回診的時候,看一下用藥的量是多少,結果藥量也是好久好久沒有看,嚇死人,這個藥也開、那個也開,就很容易瀉肚子。

所以我的意思說,33顆藥量,有沒有可能看老人醫學調整一下,比較整合、想要有第二個意見的時候,可以到共照中心,甚至共照中心也不是第一次就要帶來看,共照中心的好處就是會有個管師,所以你可以先打電話跟個管師,跟個管師說明大概是這樣、這樣的狀況,可以找哪一位醫師、星期幾有診、怎樣拜訪的辦法,因為有的德曼莎是很難帶出來的,也有第一次看診是家屬先來,把這些狀況講了以後,我們一起演戲說:「醫院有免費的健康檢查」或是說「你陪我一起去看病」,我們就這樣把德曼莎引進來門診,我們試過很多創意的方法,家屬也不用擔心帶不進來,不過就是先理解這個故事是什麼,做好策略的規劃,帶長者進來看。

Q5.長輩失智在護理之家,因進食慢或嗆到,所以護家建議插鼻胃管,但長輩很抗拒,怎麼辦?

關於失智者吞嚥照護、是否要插鼻胃管的議題,歡迎參考10/23的家訓班主題。(小編溫馨連結:「失智者的吞嚥照護」)

 


有關於資源查詢的問題,小編這裡一併提供,

-可直接點擊圖片連結-

|資源連結

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記憶友善地圖

https://dementiafc.tpech.gov.tw/Nursing/Map

記憶友善地圖操作.jpg

畫面左側: 選擇服務項目

主要畫面: 搜尋指定區域

畫面右側: 網頁連結

 

長照地圖

https://1966.gov.tw/LTC/cp-4022-42471-201.html長照地圖操作.jpeg

在左側操作面板內輸入

1.查詢的指定區域

2.選擇尋找的服務項目

即可在該區域內看見服務機構

 

家庭照顧者,也是長照服務的對象!

家庭照顧者專線.png

辛苦的家庭照顧者,千萬不要一個人苦撐著!除了可以透過

長照服務專線1966申請政府資源協助外,也可撥打

家庭照顧者專線0800-507272尋求支援,讓您在長照的路上不孤單

|課程回放